语文上册《古诗》教案优良

时刻:2024-05-04 06:59:0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举荐

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优良

  在常日的进修、工作和糊口里,巨匠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酷的特点。那甚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巨匠清理的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优良,但愿对巨匠有所辅佐。

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优良

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优良1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后反思:学生能够连络书下注解在教员的指导下用自己的话说出每句诗的概略意思,但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惟激情就不太清楚了。教员在讲古诗时理当连络那时的布景辅佐学心理解作者的思惟激情,只纯挚的理解诗句的意思其实不坚苦,但轻忽了作者的思惟激情。

  第二课时 《江畔独步寻花》

  闪现新课程理念:本课的设计积极倡导“自由、合作、立异”的进修编制。营建一种“浏览、感悟、创作”的自立进修空气,采纳斗劲,赏识的编制,得出诗歌写作手法上的特点,让学生在浏览中感悟,在赏识中斗劲,培育学生斗劲浏览的能力和诗歌鉴赏的能力,选用同窗们自己聚积的诗歌,让学生看到了自己预习的下场让学生在介入中体验成就感。

  教学方针:

  1、初识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粗解字义。

  2、朗读、背诵课文,3、继续进修预习的编制,培育预习的习惯和编制。

  4、体味诗句的意思,想像诗中描绘的气象,体味诗人的思惟激情,能够用自己的措辞说出感应传染。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体味诗人的思惟激情。

  教学难点:想像诗歌描绘的气象,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若何的丹青。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再进修一首写景唐诗,这首诗又描绘了一幅若何的风光呢?

  2、自学古诗:

  1、提出自学要求:

  (1)操作生字表自学生字和认读字,读准字音,记住生字字形。

  (2)读古诗,看注释,初步体味诗句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生遵循要求自学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搜检自学气象:

  (1)出示生字,搜检读音:畔 寻 压 蝶 舞 莺 恰

  (2)指名学生读诗,说说你学会了甚么,还有甚么不懂问题?(困)

  (看注释知道“黄四娘”是谁,“蹊”“江畔”“压枝低”“流连”“娇莺”“刚好啼”是甚么意思。

  连络上下文知道了“安适”的意思是:自由安适。)

  (3)连起来讲说诗句的意思。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鲜花,无数的花朵把枝条压得低垂下来。流连忘返的胡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活跃安适的黄莺在树上鸣叫着,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3、深切理解:

  1、用自己的话说说《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若何的丹青。(连络着自己的理解描绘,指导学生把措辞组织完全。)

  2、指导朗读:你带着若何的激情朗读。

  4、指导背诵:想像气象,试背《江畔独步寻花》。

  5、进修生字:

  1、指名再读生字,说一说你是若何把生字记住的?

  ①按部件记,也可用熟字加偏旁、熟字去偏旁、熟字换偏旁的编制记。

  ②摆布结构:畔 蝶 恰;上下结构:寻;上中下结构:莺;内外结构:压

  ③重点指导:舞,中心四个竖。书写时各部门要紧凑,避免太长、过宽。

  范写。

  2、写生字,先整体不美观不美观不雅察看后再写。

  6、课堂小结:今天巨匠自己能够经由过程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连络糊口现实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学诗句。假若有欢兴奋乐喜爱,看注释、查字典再自学一首写景古诗,再试着背一背。

  7、功课: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板书: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不时舞,安适娇莺刚好啼。

  8、反思: 学生有个体字的读音不太切确,如:“畔”和 “ 甫”,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完成的欠好,个体学生不会预习,应在预习前教给学生预习的编制和手艺。

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优良2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切确、流利、有激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注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风光。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遭到美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预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庖代)、配套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1、导入揭题

  1、同窗们,我们伟除夜的祖国山河娟秀,风光如画。今天,想带巨匠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连络学生汇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安好协调。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气象形象很是迷人,从古至今有没稀有文人骚人被它吸引,写下了良多描述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除夜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四周,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由诗兴除夜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读。

  2、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了了要求。

  读准字音,读禁绝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搜检自学下场,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虑,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讲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彼此。 和:协调、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刻是秋季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季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二者通顺贯通在一路,显得很是协调。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甚么比何为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二)教学“远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望:了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问题问题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了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色彩,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什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甚么?与画中的气象形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酿成了一个夸姣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甚么比作了甚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你能想象出这样的风光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阐扬想象,自由描述。

  3、总结。

  同窗们,洞庭湖是我国的胜景,不美观不美观参不美观旅游的人良多,你们未来有机缘必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斑斓风光。

  4、指导写字

  1、 学生用自己快乐喜爱的编制记忆生字。

  2、 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 学生完成习字册。

  5、功课。

  1、 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 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风光,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 切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进修本课的生字新词。

  3. 进修《峨眉山月歌》,能注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遭到美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味作者的激情。

  教具预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引入谈话

  同窗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至宝,有的同窗在学前就会背良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进修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窗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2、进修《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谙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若何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赏识李白的此外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进修《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抄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遵循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气象。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勾当,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勾当之意。夜发——连夜解缆。

  向——驶向。思——忖量。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风行走。

  诗意:秋季的夜晚,峨眉山月色出格坦荡开畅,月影映入平羌江,又陪同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解缆,向三峡标的方针驶去,驰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此外神采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讲说诗句的意思。

  9、指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划子上举头看到了甚么,垂头看到了甚么?这时辰他会若何想,神采若何,神采又会是甚么样的?

  (3) 看图有激情地朗读。

  10、操练背诵。

  3、功课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汇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窗举荐。

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优良3

  21 古诗两首

  文本细读:

  本课所选的两首古诗有一个配合特点,那就是写景寓理,措辞执白,却惹人沉思。

  《登鹳雀楼》是一首自古而今广为传诵的名篇,描述了登高望远所见,称道了祖国河山的灿艳,表达了诗人酷好祖国除夜好河山之情,还蕴涵必定的积极人生哲理。第一句写一轮夕照正金光精明,在连缀升沉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渐渐落下,在世界的终点逐步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第二句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气象形象。诗人面临流经楼前的滔滔黄河的滔滔除夜浪,视野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仆从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气象,却可以充实阐扬想象,仿佛看见黄河一路彭湃,气焰磅礴,流入除夜海,令人赏心雅观,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畴前两句的面前所见引出了艰深深挚思虑和再上一层楼的步履。若想看到无限无尽的斑斓风光,就理当不竭的向上攀缘,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以“楼”收尾,很好的照应了问题问题。诗句看似平铺直叙,却既富含诗人积极向上的朝长前进精神、高瞻远瞩的博除夜襟怀胸襟,又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寄义深远,耐人寻味。

  《题西林壁》是游不美不美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述庐山改变多姿的脸蛋,并借景说理,指出不美观不美观不雅察看问题应客不美不美观周全,假定主不美不美观片面,就得不出切确的结论。开首两句“横算作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合”,是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升沉的除夜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合,看到的景物也各不不异。这两句归纳综合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光。后两句“不识庐山真脸孔面容,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味。为甚么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脸孔面容呢?因为身在庐山傍边,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斯,不美观不美观不雅察看世上事物也常如斯。这两句诗有着丰硕的内在,它启发我们熟谙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因为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合,看问题的起点不合,对客不美不美观事物的熟谙难免有必定的片面性;要熟谙事物的底蕴与全貌,必需超出狭小的规模,解脱主不美不美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群情,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怪异的感应传染,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措辞深切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激情亲热自然,耐人寻味。

  常识与手艺方针:

  1、会切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切确、流利、有激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惟激情,重点贯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事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脸孔面容,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糊口从中获得启发。

  过程与编制方针:

  1、继续进行自立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浏览能力。

  2、经由过程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控古诗的进修编制,培育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措辞表达能力,培育文学涵养能力。

  激情立场与价值不美不美观方针:

  经由过程进修,激起学生彼此尊敬,齐截相处的思惟激情,激起学生的想象力。

  培育学生酷好祖国历史,酷好中国悠长文化,酷好祖国河山的思惟激情。

  让学生从中体味要想获得前进,就要不竭的攀缘。

  策略与编制: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教学预备:

  学生预备:聚积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碰着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预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1、激起欢兴奋乐喜爱 导入新课

  1、师:同窗们,之前我们进修了良多的古诗,你能给巨匠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背诵好的要授予赞誉。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路赏识两首古诗。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碰着不熟谙的字可以问教员、问同窗、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仗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 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3、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甚么,还有甚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指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成,并随机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味其中所包含的寄义。指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概况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宽广宽除夜奔放更远的自然风光,就要再往高处攀缘。重点指导学心理解“欲、穷” 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甚么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脸孔面容呢?因为身在庐山傍边,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定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甚么体味。

  让学生在几回再三朗读的根底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味,谈不雅概念。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不美观不美观概念,要多听听学生的不雅概念,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糊口现实去感应传染、去贯通,教师只须相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想在甚么气象下可以援引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脸孔面容,只缘身在此山中。)

  4、朗读古诗,品悟诗情。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风光;

  2、合作读——和火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摆尾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5、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构和若何记忆字型,若何把字写雅不美观。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缘”字:要当真不美观不美观不雅察看结构、笔划,寄望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 字在斗劲中进修。

  3、学生自力书写。

  6、拓展迟误,堆集实践

  回家聚积朗读古诗,并体味诗中所包含的深切事理。

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优良4

  教材分化:

  本文有两首古诗。一首是唐朝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是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前者抓住瀑布的动态,用夸年夜的例如的手法写出了磅礴的气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艳山水的酷好。后者以轻盈的笔调描绘了浣花溪的风光风光与幽雅的气象,默示了诗人重归草堂暂留蜀地的喜悦К同地也默示了他对重游故地的神驰和盼愿还乡的神采。

  学情分化:

  这两首古诗措辞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除夜都同窗已会背,但诗意没需要定理解,教师必需在教学时进行点拨,往后让学生去读悟,去体味,去感应传染,去理解,最后让他们串讲诗意。要求不宜太高,不弄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便可。

  教学要求:

  1、切确、流利、有激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气象。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遭到酷好除夜自然的教育和美的陶冶。

  教学时刻: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进修《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朝闻名诗人写的。

  2、进修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1、板书课题,指名拼读生字:庐(lú)、瀑(pù)。

  2、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除夜诗人李白写的。他的诗风雄奇豪宕,想象丰硕,具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采。

  3、解题

  (1)“望”是甚么意思?(远看)

  (2)“庐山”是个山名。同窗们没有亲自去过庐山,或听他人说过,或从片子、电视里看过,谁能说说庐山的风光若何?(指出: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3、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遥、尺、疑”3个生字的音。

  2、经由过程读、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4、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行诗,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教师点拨)

  环抱:烟:指云雾。紫烟:因为有太阳光的照射,云雾显出紫红色的光华。

  生:发生。

  生紫烟:发出一种紫色的烟雾来。

  这一行中你感应传染哪个词用得出格好!它活生生地画出了看炉峰上烟雾逐步向上升腾的气象。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2、读第二行诗,理解“遥看”、“川”。

  构和:遥看:

  川:水道、河流。

  挂: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不美不美观。

  3、读3、四行诗句。

  理解:飞流直下:水流的飞泻。三千尺:不是真的三千尺,而是一种夸年夜,声名瀑布极长,挂得高,流得急。

  瀑布的声势这样除夜,它的声响会若何样?(想象)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你能把诗人心里想的话说一说吗?

  (这哪里是瀑布,只怕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直落下来)。

  你感应传染这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落)

  这个“落”字仿佛写出了天上倏忽发生了改变,天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失踪踪到了人世。这是何等斗胆、别致的想象啊!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味激情。(抓住:生、挂、飞、落)

  6、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望庐山瀑布

  日照︱喷喷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指导书写

  “遥”、“瀑”写得左窄右宽。

  “疑”:右上方是“匕”,不是“厶”。

  操练用钢笔描红。

  第二课时

  1、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若何的思惟激情?

  2、进修第二首古诗《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绝句,是我国古诗中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凡是是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2、简介作者及写作布景。

  3、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两个生字的音。

  2、经由过程查字典,你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4、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进修第1、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诗句,想想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甚么样的激情?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嗣魅这两行诗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兴奋愉悦的神采。

  2、进修3、四两行诗句。

  指名读诗句,其他同窗思虑:第三行写诗人看到了甚么?(“西岭”,教师随手用蓝色粉笔划升沉的山岳。“千秋雪”,教师教学:千秋,就是千年,不是实指,是极言年月的长。“千秋雪”就是长年不化的积雪,并随手用白色粉笔在山峦上画雪)

  诗人是透过甚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窗户。教师教学:窗户仿佛一个画框镶在这幅“千秋雪”的“画儿”的四周,诗人用了个“含”,包含的意思,很活跃,很形象。并随手用褐色粉笔齐截个方框把雪山图框起来)

  是谁透过窗框在不美观不美观鉴赏这幅不凡的“画”呢?(是诗人自己)诗人有这么一种闲情逸致去不美观不美观鉴赏窗外的风光,声名他此刻的神采若何?(神采兴奋愉悦)

  诗人向门外一瞥,可以看到甚么?东吴指甚么处所?为甚么说是“万里船”?

  谁用自己的话说嗣魅这两行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味激情。

  (1)这首诗一行写一个景,诗人是遵循甚么顺次来放置的呢?

  (2)小结:这首诗先写近景,后写前景,有动有静,色采明丽,勾勒出草堂四周各具特点的自然气象形象,表达了诗人很是兴奋欢喜的神采。

  5、指名朗读,操练背诵。

  读的时辰要寄望搁浅和重音。

  几回再三练读。

  操练背诵。

  6、指导书写。

  “鹂”摆布结构,“鹭”上下结构,写时在田字格中各占一半。

  5、功课

  1、用钢笔描红。

  2、背诵课文。

  3、抄写词语。

  【附故事:李白“受骗”】

  唐朝除夜诗人李白,生平快乐喜爱旅游名山除夜川,又嗜酒如命。

  李白路过泾川(今安徽省泾县),当地有个脾性很是豪宕的人,名字叫汪伦。汪伦闻讯,当即写了一封信给李白:“师长教师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师长教师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信后很是兴奋,很快就来到了汪伦的家里。汪伦十分热忱地接待了这位久抑的诗人,随后对他说:“实不相瞒,我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这里有个桃花潭;‘万家酒店’是因为有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非真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啊!”李白听后哈哈除夜笑,虽觉“受骗”,可对汪伦的情意仍是能理解的。

  汪伦对李白一见如故,十分和气。李白临走的时刻,特赋绝句一首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语文上册《古诗》教案优良】相关文章:

语文古诗教案10-17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03-24

语文上册教案02-19

语文上册教案03-05

初一上册优良语文教案02-24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12篇)03-24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12篇03-24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2-18

语文上册电子教案03-09